栏目: 教育观察 作者:佚名 热度:
文/新浪专栏 观察家 熊丙奇
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上,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许涛透露:“今后师范类教育将进入调整阶段,控制规模,提升人才培养层次,是未来主要的目标之一。”而华东师范大学新成立的教师教育学院,被认为是本轮改革的措施之一——华师大明确今年起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,师资培养将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研究生教育。(文汇报10月13日)
师范类教育进行调整,是有现实基础的,据统计,全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有60多万人,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只有25万;而全国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中,有四分之一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。为此,改革师范教育势在必行。在笔者看来,师范教育的调整,不仅仅是压缩本科招生规模,扩大研究生教育(教育硕士)这么简单,而是从质量角度,重新构建师范教育全新的体系和模式。
在美国,教师培养走“综合性本科教育+专业硕士”的模式,已经比较成熟,这种模式与培养工商管理人才一样,是在综合性本科教育基础上,招收对从事工商管理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——学物理、哲学、文学者,都可在本科毕业后,申请教育学硕士。这是比较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,首先,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,主要接受师范教育,这会影响其知识面;其次,教育学和管理学一样,在学生接受其他学科教育基础上,完全可以经过两年左右的硕士教育,让其完成“职业化”过程,掌握从教、从商的实际能力。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,更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欢迎。
我国对师范类教育的调整,很大程度上,借鉴了美国等国的经验,但在借鉴过程中,要防止只有形似,而缺乏内涵、实质的问题。按照目前的教育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,压缩本科教育、扩大教育硕士规模,很可能被理解为学历导向,是为追求更高学历,而一些人攻读教育硕士的目的,不是为从教,而是为获得更高的学历。这显然无法提高教师培养质量,是进行师范类教育调整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因为在欧美,硕士教育,更多是职业教育,给学生具体的实战训练,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,教育学硕士,由于培养应用型人才,因此,其职业化特点更加明显,但在我国,目前仍旧把硕士教育,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——学历和人才评价挂钩,虽然我国对硕士教育进行结构调整,近年来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,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与学术硕士招生规模已经1:1,专业硕士教育也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,但目前专业硕士教育,还没有形成有别于学术硕士教育的特色,师资和教学模式都和学术硕士差不多,只有学制和收费的不同,因此,如何让学生摆脱学历情结,如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,通过专业硕士教育,提高学生从教能力,培养高质量的优秀教师,这是师范类教育改革的面临的挑战。
在美国,笔者曾看到一年制的专业硕士教育,学生在一年中,要完成5到6个模块,每个模块1到2月的高强度训练,教学通常采取案例式,学生感叹一年的教育,得到的专业技能培养,远远超过四年本科,这说明了专业硕士教育的独特之处。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,应该走特色办学之路。这就需要发动教师,参与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讨论,要对本校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,进行全面的论证,而不能就由行政部门和行政领导决定,教授们被动执行,只有通过学校教授委员会的严密论证,充分考虑师资、课程、培养模式等问题,才能有明确的教育定位,让人才培养符合其应有的规律。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
上一篇:独立教师+互联网:重塑教育生态?
相关推荐
-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、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?
-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,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?
- “板凳男孩”方宇翔:没有腿一样军训与“奔跑”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④: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③: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②:这是教知识 还是教套路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①:这是做教育 还是做生意
- 为何高考成绩总在“晚上”公布?其实为了考生好,非常贴心
- 在线教育喜忧参半
- 做教育,对母亲意味着什么?做母亲,对教育意味着什么?
-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,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
- 高考灰生态
- 人民财评:“后高考经济”,热浪下更需冷思考
- “双减”风暴来袭,教育培训暑期档凉凉,对托育市场有何影响?
- “双减政策”严压 教培“凛冬”如何破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