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总理为何被日本人称为圣人 来源:网络 文章作者:水银河 在国际上,孔子是知名度仅次于耶稣的圣人。尤其在日本,孔子的粉丝们更是比比皆是,记录他老人家思想精髓的《论语》更是被捧为“宇宙第一书”!最有意思的是,日本人民充分把论语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,创造了很多的谚语,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“读论语而不知论语”,用来讥讽那些死认书本、不重实践的书呆子。通常,在自大的日本人眼里,孔子这类圣人在今天的社会中几乎是不存在的,但是我们中国的周总理却是个例外,许多日本人被他质朴的人格所折服,把他看成是与孔子、耶稣这些先贤们同样伟大的圣人。用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冈崎嘉太平的话说:他从小就在寻找像孔子、释迦和耶稣那样伟大的人,但一直未能如愿,直到结识了周恩来总理,他最终认定周恩来正是他所要寻找的圣人。 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喜欢一本书——《中庸》,这部儒家经典的核心是教化人们应该做到四个自我:自我修养、自我监督、自我教育、自我完善,把自己培养成为至善、至仁、至诚、至道、至德、至圣、合外内之道的理想型人物。要做到这一点,“诚”是基础中的基础。那么什么是诚呢?儒家的解释是诚者,物之始终,不诚不物,天道与人道相通,故修齐治平亦必以“诚心正意”为始基,在“诚心正意”上下功夫,做到以诚感人。 周总理出身书香门第,修身养性是人生的必修课,他平生最推崇的就是一个“诚”字。早学生时代,周总理便以诚实待人行事,自勉自励。无论是谈吐间,还是纸笔间,他都努力做到“无丝毫假借,无智利相扰”,以诚待人,塑造完美的人生品格。 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,周总理总结出了一条人生座右铭: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,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。在他看来,“诚”乃人固有之天性,而“欺诈”不过是后来养成之恶习,上下五千年,纵横十万里,虽然欺诈私曲之徒比比皆是,为争霸窃权纷攘角逐,但未有以作奸欺世之术能范围世界、统领人心者。相反,“诚”则能够感动万物,包容天地。周恩来自己信奉以诚待人的原则,不虚与委蛇,不文过饰非,许许多多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为他的真诚所感动,为他的品格所吸引。 在中美历史上著名的“乒乓外交”中,周总理的真诚曾经打动了不少美国人。1971年,美国乒乓球队访华,运动员格伦·科恩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国嬉皮士。周恩来在接待他们时,科恩出人意料地征求周总理对美国“嬉皮士”的看法。周总理没有回避,很坦然地说:“在许多国家里,一般地说,青年人总是对他们的长辈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满,应当让他们有寻求真理的自由,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。”接着他又补充说:“靠近人民,就不会走错路,但是如果你发现走错了路,那就要及时回头。”周总理的话没有一丝做作,这番坦诚真挚的回答立即赢得美国客人的现场鼓掌。 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对周总理的人格赞叹不已。他曾这样评价说:“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,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赫鲁晓夫的高谈阔论是多么装腔作势,而中国人的待人接物又是多么平易近人。其实,赫鲁晓夫的吹牛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自卑的心理;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。我知道,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,但在事实上,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。凭借这一优势,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。”周恩来非常反感虚伪奸诈之徒,他认为蒋介石就是这种人。蒋不仅言而无信,而且专靠玩弄权术起家,他用人喜欢“奴才”,维系队伍不以诚孚众,而是制造矛盾,利用矛盾,操纵矛盾,用一个牵制另一个,互相提防,互相掣肘,以求“平衡”和防止异端。所以蒋介石虽然能在表面上形式上维持内部的统一,但实质上他们之间是各不买账,各怀鬼胎,平时口角相参,遇事互相推诿,这样当然“卒至自覆自败,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”。 ·上一篇文章:张居正死后竟然还遭贬官·下一篇文章:特工之王戴笠与老蒋斗法神秘死亡(图)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http://www.gushidu.cn/news/mrgushi/096111056328854.htm 相关内容 25岁的才女为何甘愿嫁给40岁的朱德(图) 佚名 张之洞为何深得慈禧太后青睐 越楚 杨贵妃为何没成为皇后? 佚名 女子逃婚为何妹妹“顶替”花轿完婚 佚名 昭君出塞之谜:为何三年没有得到皇上临幸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